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1例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由于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及外部压迫等原因导致视网膜内层血供受阻,引起视网膜的急性缺血,视力严重下降。本病是眼科致盲急症之一。我科于1995年3月~2001年3月收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1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抬疗,取得了满意效果,兹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6岁,平均54...

沈自尹院士是怎样对“证”进行研究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及其他传统医学的一大特色,“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进行中医现代化研究,势必要触及“证”本质的研究。中医证候的本质是什么?如何使中医证候客观化?沈自尹院士遵循着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对肾阳虚证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终于首次在国际上证实了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并将主要调节枢纽定位在...

中西医结合治中风

中风又名“卒中”,临床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舌强语塞、半身不遂、肌肤不仁”为主要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世纪在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中,中风位居第二,全世界每年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10万。其致残率高,存活患者也大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尤以偏瘫、失语、认知障碍为常见,不但为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也为社会及家庭增添了沉...

科学辨证法与中医学的发展

1.中医学发展的方向问题:(1)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文化内涵与思维方法:中医的学术基础,以《内经》中的理论原则和认识方法、《伤寒杂病论》中的辨证论治原则和《神农本草经》、《内经》中的方药基本理论为代表。中医的重点是观察气化之五脏,重在功能。如机体各器官间的相乘相制、以机体病态形象为基准的归纳演绎的诊断方法。其治疗意向是以证为治,有是证用是...

中西医学理论的根本差异

西方生物医学理论是建立在近代经典物理学基础之上,研究对象属组织解剖学视野所见之实体本体,其认识论基于牛顿机械还原论,研究方法自然侧重于线性分解剖析、重复性实验和数理统计。在这样一套科学哲理指导下产生的应用基础理论,必然形成以清除组织病灶、抑制体内致病菌毒为基本特征的对抗性临床医学技术。20世纪30年代后,磺胺药及抗菌素的发明使细菌性感染...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6例观察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106例慢性乙型肝炎进行系统观察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诊断标准。将门诊159例患者按诒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6例,男81例,女25例;年龄16~72岁,平均(38.4±11.6)岁;病程6个月~2...

中西医之间的距离

近百年来,中西医比较说,是个十分风行的话题。坚守中医壁垒者认为,中医辨证思维的光辉,理应优于西医;而祟尚欧化者则提出,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而中医则固守传统,自难取得新的长足发展。以上所争,虽各自从彼此的比较中得出,可是毕竟因为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所以势难得到客观公正的评判。若要客观公正地评判、比较中西医的异同,自有多种不同角度,可供选...

中西医结合有效的疾患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初期进行中医治疗有相当效果,对防止复发有效。甾体类激素很难长期连续服用。而用中药控制,可摆脱甾体类激素的连续服用。糖尿病初期用中医结合饮食、运动疗法,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已发展了的病例,结合中医治疗,对缓解症状,防止复发有效。慢性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中药加用抗生素,本病就易于控制了。中医治疗,并间断服用抗生素,可以奏效。...

中调西疗共治癌

中西医共治癌在中国渐受学者和病人接受。中医发现,癌症病人经西医切除病变肿瘤后,在接受化疗和/或电疗时,若接受中医药调理,能加强人体免疫能力,减轻副作用甚至能延长生存期。中国近40多年来运用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越来越被学者和病人所接受,被认为是癌症综合治疗中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说,中国传统医药学有许多关于癌瘤的记载和论述,如殷...

哮喘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据报道,随着医学的进步,有关哮喘病的防治已有了大的进展,并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制订了国际性的哮喘病治疗方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但是,有关哮喘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因此而降低,反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针对此种情况,我国许多医学家在汲取数千年中医临床验治精华的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哮喘病的现代诊疗手段,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许多宝贵...